2025年10月17日,钢铁制造流程“层流式”运行、专线化生产技术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金属学会、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炼钢分会、连铸分会、冶金自动化分会共同协办。
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中国钢研副总经理赵栋梁,以及中国宝武集团、鞍钢集团、攀钢集团、首钢集团、河钢集团、江苏沙钢集团、南京钢铁股份等钢企代表,还有来自中国钢研、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冶京诚、中冶赛迪、中冶南方、山信软件、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科研、设计单位和高校的代表约120人。
来自科研机构、大学、设计院和企业的专家分享了7个专题报告,报告内容涵盖理论探索、技术框架搭建和企业实践等多个层面,全面展现了“层流式”运行、专线化生产技术在行业内的最新进展。
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曾加庆在报告中阐述了“层流式”运行、专线化生产的核心技术内涵。通过类比高速公路运行规则及导航系统,他提出应以优化路径、减少非计划等待时间为目标,构建基于仿真的智能调控系统,实现多产线高效协同运行。
中国钢研副总工程师孙彦广借鉴流体力学中“雷诺数”概念,解析了生产系统中惯性力与粘性力的动态平衡机制,并提出“定路径、定节奏、定温度”的调控原则。他强调,需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深度融合,实现动态甘特图的自动生成与实时优化。
北京科技大学刘青教授提出了“炼钢-连铸区段多尺度建模”技术框架,将制造流程系统类比为人体神经体系,构建从数据治理到智能决策的五层集成体系,突出工序衔接层在实现“层流式”运行、专线化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首钢京唐公司副总经理袁天祥分享了企业推进“层流式”运行、专线化生产的实践成果。通过实施“一罐到底”炼铁-炼钢界面技术、工序高效化改造及铸-轧一体化排程,首钢京唐公司实现了能效提升与成本优化,二期工程中MCCR产线的层流化比例达98.1%,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宝武集团武钢有限管控中心主任陶晓林系统介绍了冶金流程学理论在武钢的落地经验,涵盖管理体系变革、铁-钢-轧一体化组织架构建设及智能调度平台开发,实现了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系统整合。
宝武集团马钢炼钢厂副厂长韩宝以马钢产线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针对现场面临的多规格、复杂品种高效生产的现实需求,阐述了“层流式”运行、专线化生产的路径规划,以相关工序功能优化、钢包快速周转以及智能排程组产为突破口,构建起适合马钢需求的高效、稳定生产体系。
中冶京诚副总工程师常海通过多方案仿真对比,论证了“层流式”运行、专线化生产理念在工程设计角度对提升流程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强调前期工程设计对实现协同运行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参会代表还对钢铁制造流程“层流式”运行、专线化生产技术的可行性从多维度进行了热烈讨论。
殷瑞钰院士最后从钢铁工业未来态势、技术进步脉络以及目前发展瓶颈问题等视角进行了分析总结,明确了下一步钢铁制造流程技术的发展方向。
会议一致认为,“层流式”运行、专线化生产是钢铁制造流程实现绿色低碳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需在全行业完善理论支撑体系、技术工具的有效利用和生产实践等方面协同推进,推动我国钢铁制造流程向“动态有序、协同连续”的方向持续迈进。(林路 王宇轩)
